科研攀登者 杏林引路人———记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运伦-365官网

 科研攀登者 杏林引路人———记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运伦-365官网

人物专访

科研攀登者 杏林引路人———记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运伦
作者:杨雯晴 日期:2024-06-18 来源: 阅读:

科研攀登者 杏林引路人———记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运伦

    李运伦,19691月出生,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高等教育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获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自1994年毕业留校工作以来,李运伦始终坚持在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一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从业30年来,李运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医疗经验及研究成果,成为学生迈向医学领域的“引导者”,他不断总结和优化教学方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他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追求博识 渐进卓绝自从踏入工作岗位以来,李运伦便在病房、教室和实验室之间马不停蹄地穿梭,无论是诊治患者、查阅医学文献、精心编写教学方案,还是投身于科研实验,他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滚雪球,一点点地积累,不断滚动变大。好多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逐渐明朗起来的。”李运伦说。刚开始科研工作时,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助手或同事的辅助,面对复杂而陌生的实验环境和流程,他依靠自己的力量,从最基本的实验步骤开始,一步步地掌握实验的要领,逐渐积累起宝贵的实践经验。没有经费购买实验耗材,就用自己的积蓄来填补;缺少合适的实验动物,就自己坐在火车的货车车厢里把实验动物运回来;即使在天冷路滑赶去实验室的路上摔倒了,忍痛站起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前行……有了年轻时期的经历,李运伦深知实验条件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他不仅通过申请各种科研项目筹集经费,还积极与校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如今,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软件环境也不断优化,逐步建设了“黄河流域心血管病中医精准治疗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心血管病中医精准诊疗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病中医诊疗研究与转化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心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为科研团队青年教师、研究生提供了更加稳定、高效的实验平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共同为推动中医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钻研和探索,李运伦与实验室各位老师精诚合作,从心血管病的基础、临床、转化、慢病管理模式展开,以临床证据和科学实验为依据,潜心科研,不断丰富发展学科理论学说,逐步形成了理论创新、治法、预防、临床治疗方案及作用机制、新药研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全链条研究体系,并荣获202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年来,李运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合作)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8项,主持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布诊疗指南/专家共识5部,研制中药新制剂7个品种,获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守正创新 治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是在临床带教,还是在课堂授课,李运伦时刻谨记身为教师的职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次教学任务。面对坐在教室里的本科医学生们,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临床世界的好奇与渴望,李运伦在讲授课程时,他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知识点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仿佛将学生们带入了真实的临床场景,使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同时,他注重中医经典理论应用于临床与科研,临床范例和科研成果反馈课堂教学,实现了经典-教学-临床-科研的四位一体。在本科生《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李运伦有机融入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于课堂讲解之中,《黄帝内经》《难经》中的经典理论与临床中活生生的案例相结合,与临床应用无缝对接。达到课堂教学源于临床与经典又高于临床和经典的目的,促进了经典中医药理论在学生心中扎根。李运伦深知学生们对真实医疗环境的向往,将临床“二段式”教学模式联合本科生“导师制”,以临床病例为示范,将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争取机会带他们上门诊、进病房,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的病例,亲身体验医者的责任与担当,鼓励学生从临床中“认识疾病、熟悉诊疗、巩固知识”,理论实践相结合。

    “正因自己苦过,所以更应该帮刚刚接触科研的学生们,他们都很不容易。”这是李运伦常说的话。无论是亲自指导的研究生,还是其他前来咨询的学生,李运伦都始终保持着耐心,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解答疑惑,提供宝贵的学术建议与指导。因为看到很多刚刚接触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对自己接下来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也不明确,在文献阅读、实验设计、技能操作等很多地方都摸不着头绪,所以李运伦针对当前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痛点难点,通过“临床科研”双规培养方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先后开设了选修课《中医临床试验设计》(2003-2014)、公共基础课《临床科研方法》(2015-至今),并完成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临床科研方法”。课程围绕中医临床科研特色,整合学科平台资源,深化创新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及形式,历经22年打磨,学科培养方案日趋成熟,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助力新型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产出。课程自设立以来,先后为6000余名研究生提供授课与指导,切实解决研究生课题设计中的薄弱环节,获得普遍好评。在李运伦的悉心教导下,研究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匠心为师 桃李盈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李运伦常勉励研究生的诗句。从2006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他就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指导他们如何分解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尝试,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多年来,无论工作多忙,李运伦始终坚守每周定期举行科研组会的惯例,聆听各个课题的详细汇报,并深入细致地审查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数据与成果,发现问题及时探究问题的根源,并针对性地调整研究方法,以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完成。李运伦常说:“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强调做科研工作要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李运伦在科研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及时认真地记录实验结果,深入分析和验证,这些年光每年留存下来的实验记录本和原始数据就堆放了大半个办公室。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李运伦常用此对联激励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1人获得“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6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博士论文,8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0人获国家奖学金,4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李运伦所指导的博士后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1项,3人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被评为山东省取得突出贡献的博士后,1人获得第二届全国博士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6项,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厅局级奖励1项。

    在扮演“严师”的同时,李运伦在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中却是一名“慈父”。他知道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坚定自信、积极向上。在执教生涯中,他用真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他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时刻为他们提供坚实的支持和引导。他关注学生学业或心理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疏导。科室收治重病号、研究生在实验室加班做实验时,李运伦经常为研究生们准备饭食。遇到学生生病,他主动为学生买药;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以恰当的方式提供帮扶;面对学生家长的突发疾病,李运伦也伸出援手,帮忙联系当地医院及时就诊。他的付出和努力,就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学生们更加珍惜每一次与老师的交流,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以期不负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殷切希望。

    李运伦深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之中实践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之前条件不好,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条件好了,就想让你们多出去看看。”李运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研究生提供经费参加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外出交流,前后派遣3名博士前往苏黎世大学和澳门大学交流学习,为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着与李运伦的密切联系,时常回校探望,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寻求他的建议和帮助。在李运伦的指导和帮助下,部分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1项,2人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他们的成就,不仅是对自己多年辛勤学习的最好回报,更是对老师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诠释。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塑造未来,点亮希望。而在这项事业中,像李运伦这样的优秀教师,以毫不保留的献身精神,深入解读了教育的内核,凭借出类拔萃的业绩,描绘了教育的灿烂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