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四有”中医人———记第四届国医大师王新陆
王新陆,1949年10月出生,湖南人,农工民主党党员,第四届国医大师,全国首批百名名中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山东省委主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卫生部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研究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易经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2003年sars,2008年甲流,2020年新冠肺炎等抗疫斗争中,均担任山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中医药专家组组长,与全省中医药工作者逆行而上,全程介入、精准研判、科学施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维护山东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中医智慧,为防治新冠肺炎等疫情开出了“山东处方”,贡献了山东力量。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做过知青、大夫,当过大学校长。几十年来,无论身在农村、医院还是高校,他始终坚守为人民群众解除疾患的初心,奋斗在医教研和管理一线,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中医力量。他就是新时代的“四有”中医人,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新陆教授。有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与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发展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三因制宜、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纵观王新陆的从医之路,正是一条注重传承的医学之路。
1969年,一直在城市生活的王新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祝家疃村,成为一名知青。当时,农村条件差,百姓缺医少药,老乡们常常带病劳动,王新陆看到中医药治病简、便、验、廉,就对中医产生了兴趣。“那时候农民非常清苦,生活拮据又缺医少药,我总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王新陆回忆说,“我想着我读过书,学点医术或许能帮到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新陆托人买了本《赤脚医生手册》用来自学,同时也间断地跟随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夫学习,利用闲暇时间跟他们上山识药、采药,时间久了,便也懂了一些基本中医知识。
1973年,王新陆考取山东中医学院,从此踏上学习中医的历程。在校期间,他虚心求教,手不释卷,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后,王新陆被分派到烟台市中医院工作。在临床工作中,他感到确实能为一些患者解除病痛,但治病的疗效时有捉襟见肘,深切感受到孙思邈所言“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意味,遂产生了继续深造学习的念头。
1978年,国家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王新陆决心考研深造,最终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全国著名伤寒大家徐国仟教授的“首席”弟子。当时负责带教的还有另一位伤寒大家———李克绍教授,两位老师共同指导4名研究生。李克绍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要求就是背诵《伤寒论》,398条,一条也不能少。“那段时间,我们整天都拿着《伤寒论》,走路背、吃饭背,就连睡觉前也要默念几遍,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才完全背下来。”王新陆回忆说。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体悟到经典著作和中医思维的重要性,这也成了以后临证用方的源头活水。这前后,为求经解,王新陆还经常问难于周凤梧、张珍玉、张志远等前辈,也曾到外地拜访任继学、邹云翔、王永炎等诸多名师,受益良多。诸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如甘甜玉露,让王新陆在学术上飞速成长。
1998年,王新陆出任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他谨记恩师教诲,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探索创办传统中医班。他认为,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为此,王新陆不断学习、调研、深思,总结出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多样化原则,主要培养学术型、临床型、传统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复合型、其他类型等七类人才。他带领全校积极筹划,在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把上述七类人才中紧缺的传统型人才培养方案付诸现实,开设了纯粹的中医传统本科专业,只教授中医课程,不把西医内容及英语和计算机作为必修课,并让这些学生从入学便跟师侍诊。王新陆称之为“中医基因班”,着力于培养一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把中医事业的基因传承下来,用传统中医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有疗效王新陆一直重视中医的临床疗效,他认为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之所在。“记得在楼德、绣惠、埠村(注:山东地名)开门办学时,上午老师讲经络、穴位,下午就带我们挨家挨户出诊,给病人针灸、开药。大胆、好学、机灵的同学上午在老师授课时听了穴位定位与主治疾病,又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下午就在老师指导下给患者进针治疗了。也是有板有眼的,很像那么回事了,记得好些病人还专门给学生们送过感谢信。”王新陆回忆大学时期的学习经历时说,“这种早实践、早临床、学以致用、急用先学、教中练、练中学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眼到心到、心到手到,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
毕业后行医、学习,再行医、再学习,边行医、边学习。王新陆常常要求自己,不论身居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一名医生,都不能脱离临床一线。从最初任烟台市中医院院长、烟台市副市长,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再到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新陆都定期到医院坐诊。因为他认为,中医的价值在临床,中医的活力在临床,中医的生命力也在临床,中医如果不看病,看病如果没有疗效,中医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唯有常临床,勤学习,才能成为“苍生大医”。
王新陆指出,中医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分科太细,不能跟着现代医学亦步亦趋。中医产生于深厚的农耕经济背景,讲的是天人合一、整体协调、阴阳互补、五行生克、恒动辨证,与工业经济的标准化、统一量化,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现在要学会弯道超车,学会用大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全科医特质。从医40余年,王新陆诊治病人30余万人次,所治病症涉及内、外、妇、儿多个学科,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临床效果非常好。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就其症状而言,王新陆总结为两组必然症,五组或然症。两组必然症,一是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绞痛;二是心悸(惊悸、怔忡)。五组或然症,一是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声嘶、咳血;二是易感冒、疲乏无力、发育迟缓、瘦小;三是发绀、杵状指(趾);四是头晕、耳鸣、晕厥;五是关节痛、皮下小结、环形红斑。就其病机而言,胸闷胸痛的根本在于“瘀”;心悸怔忡的根本在于“虚”。就其治法而言,前者以“通”为主,后者以“补”为主,分别采用自拟方参红五圣丹和甘枣五参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曾诊治一名心律失常患者,7剂而愈,十多年来未曾复发。
对于肾病综合征,王新陆认为其发病多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燔、水湿浸渍、饮食不节、久病劳倦、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而致。病本在脾肾,肾失封藏是蛋白尿长期流失的根本病理机制,正如《内经》所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精微下注而外溢也可以导致蛋白丢失。且蛋白丢失日久,势必伤气耗阴,导致本虚标实之证,迁延难愈。治疗时应该采取补脾肾、泄毒浊的方法,注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使阴阳相济,并根据蛋白尿长期流失的临床特点,补涩并用。2011年12月,河北廊坊一马姓男孩因肾病综合征前来求诊,当时病情严重,发育迟缓,激素副作用明显,经王新陆诊治,使用自拟经验方配合透析,病情控制良好,后于2018年1月在解放军309医院成功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以上病案,仅是王新陆行医40年来诸多病例中的九牛一毛,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王新陆自己却说,“手艺人在学习过程中有四重境界,即会、通、精、化。学会了,学通了,学精了,最后进入化境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每想及此,就非常惭愧,本人才疏智薄,又不是非常有悟性,40多年了,仍在会、通之间徘徊,会未全会,通亦难通,只能老牛奋蹄,以勤补拙,不断努力才行。”有创新王新陆认为,中医学需要继承发扬,必须把“继承创新,不离大宗”作为发展的理念。他回忆在烟台市中医医院担任院长时,曾邀请李克绍教授到烟台做学术讲座。是夜,他和李老促膝长谈,谈及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时,李老意味深长地说要“继承不离大宗”。继承是指基本理论、根本宗旨不变,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真精神所在,继承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王新陆指出,创新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具体而言,病名的诊断、病机认识、辨证思想都要与时俱进,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医学以现代的诠释;宗者,本也,主旨之义,万变不离其宗,谓之大宗,不离大宗是不离中医之根本,保持鲜活的中医传承、中医脉络,中医的血缘不变。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关键是“吃透”,尤其是吃透中医学的精神和根本,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走在社会发展前列。
王新陆在不断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用固有的思路不能够完全适应临床所需,于是渐渐地有了许多新的想法,经过反复临床验证,总结了一些规律,产生了新的学术思想。比如用于防治现代疾病的血浊理论。张元素说:“运气不齐,古今异轨。”生活环境变了,疾病谱系变了,思维也不能守在原地。疾病谱系的变化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原动力和火车头,它的改变决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改变与治疗方法的变革。金元时期出现的寒凉派、温补派、攻下派等诸多学派并存,百家争鸣,学说蜂起的现象,细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疾病谱系的改变,新的病种不断出现,古方今病已不相能。时至今日,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而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现代疾病的主要病因,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血液失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循行规律,均会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便成为很多疾病的发病基础,王新陆将其称为血浊。许多现代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均有血浊的特征。王新陆创制化浊行血汤,化裁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显著。不仅如此,王新陆治疗皮肤科疾病亦常从血浊辨证。曾有一位结节性痒疹患者,双侧手腕后有褐红皮疹伴剧烈瘙痒,以夜间及精神紧张时为甚,几经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王新陆查其舌脉、症状后,认为辨证属血浊、肝郁,予以自创经验方化浊宁肤汤治疗,经治6周后皮疹及瘙痒消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血浊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学对于血的生理、病理认识及辨治思路,丰富了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为许多现代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血浊理论的提出,使古代文献中抽象的“浊”有了具体而实在的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标尺,使现代科学与中医学之间具有了一个切实的结合点,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方向。2020年伊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之际,王新陆临危受命,出任山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中医药专家组组长,指出“现代抗疫,西医在治疗中可以有效地纠正湿毒疫病患者的电解质紊乱问题,从而开拓了我们在瘟疫治疗、抢救中使用人参、附子这一类益气、健脾、温阳药物的新领域,取得了新经验。”为保障山东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中医智慧。
王新陆在临床用药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引入传统组方原则之中,将其称之为“援药”。援,引也。援药,顾名思义,支援、支持之药也。许多中药对某些疾病有十分确切的现代药理作用,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针对性治疗作用,配伍到方中能起到迅速缓解病情或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效果,成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君、臣、佐、使、援,构成了新的组方配伍方法。如荷叶、虎杖、山楂、何首乌、泽泻可以调整血脂;苦参、甘松、黄连抗心律失常;黄连、红曲、葛根降血糖等等。恰当使用援药,可直达病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王新陆还主张把“主神明”的功能归属于脑,指出这并不是异端邪说,而是正本清源,毕竟医圣张仲景也曾说过:“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在。”明清时代对脑主精神、神志的认识就更为明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直接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更是以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为依据,提出“灵性记忆在脑”的说法。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脑主神明”都有论述,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深化。所以,王新陆认为,强化“脑主神明”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既没有脱离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也没有被西医改造,而是中医自身在发展,是“继承创新,不离大宗”。有包容王新陆积极倡导中医革新和中西医结合,强调医学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祖国医学是在观察总结宏观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从中医的理论创新和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而中西医结合,正是促进中医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好方式。王新陆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病,都是为了救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和西医一定要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福祉归乎于苍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医和西医应当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如果完全抛弃了对方,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王新陆硕士毕业后,回烟台市中医医院工作多年,在中医临证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积极学习并掌握了系统的西医学知识,他任职烟台市中医院院长之时,要求医院里的中医医生具有同等级别综合性医院同年资西医医生的现代医学水平。他是这么要求别人的,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从医期间,他曾赴武汉协和医院等多所著名西医医院进修、学习,西医学功底深厚。他以西医学知识丰富中医,使其在临证中更加得心应手。
王新陆认为,要正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需求,可以把双方的优势互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是诊断优势互补,中医可以充分利用西医病因学诊断优势,检查和诊断疾病,例如肝炎、胆囊炎、脂肪肝、胰腺炎、胸腔积液、带状疱疹、肝癌、结肠炎等疾病均可出现胁痛,那么在诊断“胁痛”患者时,就应该利用现代检查手段,区别胁痛究竟为何因所为,这样不仅利于中医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明辨预后,对指导治疗用药也颇多裨益;但如果遇到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就要充分运用中医对证候的认识。二是治疗优势互补。这主要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阶段性合理用药,中医药可以利用辨证论治的优势,对某些疾病提前介入治疗,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以用中药补偏救弊,燮理阴阳,调整脏腑,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目的。其次是用中药来对抗某些西药的毒副反应,例如中药可以减轻激素的副反应、缩短撤减时间,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病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等。再次是联合用药,中西药各有其作用环节和优势,可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以达到增效的目的。
王新陆传承近代著名医家施今墨先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指出“中医只有症状学而没有疾病学”。针对此问题,他提出可以充分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优势,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学为纲,总结现代医学各种疾病的证候规律和特点,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条值得探索的临床途径。其代表性著作《王新陆中医内科治疗经纬》正是按照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进行表述的,这种方法既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又可促进中医的规范化和中西医结合。沿此方向不断努力,逐步总结出现代医学中每一种疾病的证候规律特点,中西医之间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多,中西医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只不过是认识疾病的角度、方法和对疾病本质的理解等存在较大区别,但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相同的,研究客体也一致,因此,其互补性是必然的。整体和局部的结合肯定是一个完美的结果。换句话说,中西医结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其结合可以提高人类生存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促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第四届国医大师王新陆正是这样一位有传承,有疗效,有创新,有包容的新时代“四有”中医人。